本文是学习GB-T 30094-2013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规范.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术语、定义、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在GB/T
9387.1—1998规定的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第1~2层或第1~
3层,且物理层符合 IEEE 802.3:2008 规范,数据链路层符合 IEEE 802.1D:2004
和 GB/T 15629.2—
2008规范,网络层符合 IETF IP协议簇规范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
|
|||||||||||||||||
---|---|---|---|---|---|---|---|---|---|---|---|---|---|---|---|---|---|---|
(12 |
|
|||||||||||||||||
|
|
GB 2894—2008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
GB 4793.1—2007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4943.1—2011 信息技术设备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9254—200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9387.1—1998 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 基本参考模型 第1部分:基本模型
GB/T 13384—2008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3729—2002 远动终端设备
GB/T 14048.7—2006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7-1部分:辅助器件
铜导体的接线端子排
GB/T 14598.3—2006 电气继电器 第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绝缘
配合要求和试验
GB/T 15153.1—1998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2部分:工作条件 第 1 篇
电源和电磁兼容性
GB/T 15153.2—2000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2部分:工作条件 第 2 篇
环境条件(气候、机械和
其他非电影响因素)
GB/T 15629.2—2008 信息技术 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 局域网和城域网
特定要求
1
style="width:0.56011in;height:0.59334in" />
GB/T 30094—2013
第2部分:逻辑链路控制
GB/T 16511—1996 电气和电子测量设备随机文件
GB/T 17214.4—2005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工作条件
第4部分:腐蚀和侵蚀影响
GB/T 17463—1998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4部分:性能要求
GB17625.1—2012 电磁兼容 限值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 A)
GB17625.2—2007 电磁兼容 限值 对每相额定电流≤16 A
且无条件接入的设备在公用低压
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变化、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
试验
GB/T
GB/T
17626.2—2006 17626.3—2006 17626.4—2008 17626.5—2008 17626.6—2008
17626.8—2006 17626.10—1998
17626.11—2008
17626.12—1998
17626.13—2006
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试验和测量技术 试验和测量技术 试验和测量技术
试验和测量技术
试验和测量技术
试验和测量技术
试验和测量技术
试验和测量技术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
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交流电源端口谐波、谐间波及电网信号的
低频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4—2005 |
|
|
---|---|---|
GB/T 17626.16—2007 |
|
|
GB/T 17626.17—2005 |
|
|
GB/T 17626.28—2006 |
|
|
GB/T 17626.29—2006 |
|
|
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
GB/T
GB/T
的试验
18271.1—2000
18271.3—2000
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
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
通用性能评定方法和程序
通用性能评定方法和程序
第1部分:总则
第3部分:影响量影响
GB/T 21052—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物理安全技术要求
GB/T 25931—2010 网络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精确时钟同步协议
IEC 62439-1:2010 工业通信网络 高可靠性自动化网络
第1部分:通用概念和计算方法(In- dustr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s-high
availability automation networks—Part 1:General concepts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IEC 62439-2:2010 工业通信网络 高可靠性自动化网络
第2部分:介质冗余协议(MRP)[In- dustr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s-high
availability automation networks—Part 2:Media Redundancy
Protocol(MRP)]
IEC 62439-6:2010 工业通信网络 高可靠性自动化网络
第6部分:分布式冗余协议(DRP) [Industr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s-high
availability automation networks—Part 6:Distributed Re-
dundancy Protocol(DRP)]
IEEE 802.1AB:2009 IEEE 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
站与介质访问控制链接发现(Local and met-
ropolitan area networks—Station and Media Access Control Connectivity
Discovery)
IEEE 802.1AE:2006 IEEE 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 介质访问控制(MAC)
安全[Local and metro-
politan area networks—Media Access Control(MAC) security]
GB/T 30094—2013
IEEE 802.1AR:2009 IEEE 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 安全设备标识(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ecure Device Identity)
IEEE 802.1AX:2008 IEEE 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 链路聚合(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
works—Link Aggregation)
IEEE 802.1D:2004 IEEE 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 介质访问控制(MAC) 网桥[Local
and metro-
politan area networks—Media Access Control(MAC)Bridges]
IEEE 802.1Q:2005 IEEE 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 虚拟桥接局域网(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
IEEE 802.1X:2010 IEEE 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 基于端口的网络访问控制(Local
and metropol-
itan area networks-port-based Network Access Control)
IEEE 802.3:2008 信息技术 系统间的通信和信息交换 局域网和城域网 特定要求
第 3 部 分:载波检测多址存取 采用冲突检测 (CSMA/CD)
的存取方法和物理层规范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Part 3: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CS-
MA/CD)Access Method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IETF RFC 2544:1999 网络互连设备基准测试方法(Benchmarking Methodology
for Network
Interconnect Devices)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访问控制列表 access control list
带有访问控制权限的实体表,这些访问权是授予它们访问某一资源的。
[GB/T 9387.2—1995,定义3.3.2]
3.1.2
地址缓存能力 address caching capacity
每个端口/模块/设备能够缓存的 MAC 地址的数量。
3.1.3
地址学习能力 address learning capability
交换机学习新的 MAC 地址的速率。
3.1.4
可用性 availability
在所要求的外部资源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产品在给定的条件下,在给定的时刻或时间间隔内处于能
完成要求的功能的状态的能力。
[IEC 60050(191):1990,191-2-5]
3.1.5
边界时钟 boundary clock
边界时钟是在一个域中具有多个精确时间协议(PTP)
端口,并维护该域中所用时标的时钟。它可
作为时间源,即为主时钟;也可与另一个时钟同步,即为从时钟。
[GB/T 25931—2010,定义3.1.3]
GB/T 30094—2013
3.1.6
时钟 clock
参与精确时间协议(PTP)
的一个节点,该节点能提供从一个已定义历元开始的时间消逝的测量。
[GB/T 25931—2010,定义3.1.4]
3.1.7
直通转发 cut-through
在检测到目的地址时,交换机即开始数据过滤或转发过程的转发方式。
3.1.8
端到端透明时钟 end-to-end transparent clock
在从时钟和主时钟之间,支持使用端到端(end-to-end)延时测量机制的透明时钟。
[GB/T 25931—2010,定义3.1.8]
3.1.9
可信性 dependability
用以描述可用性及其影响因素(可靠性、可维护性和维护保障性)的集合性术语。
[GB/T 2900.13—2008,定义2.2]
3.1.10
直连路由 direct routing
具有路由功能的以太网交换机获取与其接口直接连接的子网的路由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数
据包转发的路由方式。
3.1.11
干接点信号 dry contact signal
具有闭合和断开两种状态的信号。
3.1.12
动态路由 dynamic routing
具有路由功能的以太网交换机随时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通过路由选择协议计算、更新路由表并进
行数据包转发的路由方式。
3.1.13
以太网交换机 Ethernet switch
以太网交换机是具有多个符合 IEEE
802.3:2008规范的以太网接口的网络互连设备,按照功能可
以分为二层交换机和三层交换机。
注1:二层交换机工作于GB/T
9387.1—1998规定的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的第1~2层,根据收到的数据包
中的 MAC 地址和交换机内部维护的 MAC
地址表决定数据包的出口,并进行数据转发。
注2:三层交换机,即具有路由功能的以太网交换机,工作于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的第1~3层,根据收到的
数据包中的网络层地址和交换机内部维护的路由表决定输出端口以及下一跳的交换机地址或主机地址,并重
写数据包头。
3.1.14
故障 fault
除预防性维修或其他计划的行动或因缺乏外部资源的情况外,产品不能完成要求的功能的状态。
[IEC 60050(191):1990,191-5- 1]
3.1.15
故障恢复时间 fault recovery time
从故障事件发生到网络重新恢复通信功能的时间。
[IEC 62439- 1:2010,3. 1. 18]
GB/T 30094—2013
3.1.16
帧丢失率 frame loss rate
由于资源不足,交换机应转发但未转发的帧所占的百分比。
3.1.17
保持 holdover
一个时钟之前已与另一个时钟(通常为主参考或主时钟)同步/谐振,但目前基于自身内部振荡器自
激振荡。当该时钟同步/谐振到其他时钟时,使用所获得的数据调整其内部振荡器的频率。也就是说,
只要在准确度要求范围内,时钟就处于保持或保持模式。
[GB/T 25931—2010,定义3.1.14]
3.1.18
带内管理接口 in-band management interface
既可以作为数据接口用于业务数据收发,又可以作为管理接口的交换机接口。
3.1.19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industrial Ethernet switch
可用于工业现场环境,并满足特定工业应用对实时性、可信性、安全性等相关要求的以太网交换机。
3.1.20
维修性 maintainability(performance)
在给定的条件下,采用规定的程序和资源实施维修时,产品在给定的使用条件下保持或恢复到能完
成要求的功能的状态的能力。
[IEC 60050(191):1990,191-2-7]
3.1.21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manageable industrial Ethernet
switch
具备管理接口和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3.1.22
管理(功能) management(function)
管理员与设备通过某种方式进行交互,以监控设备的工作状态或对设备参数进行配置。
3.1.23
管理接口 management interface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用于与管理终端进行交互,实现管理功能的接口,包含但不限于串行接口和以太
网接口。
3.1.24
主时钟 master clock
在单个精确时间协议(PTP)
通信路径情况下,作为时间源的时钟。在该路径上的所有其他时钟都
同步到该时钟。
[GB/T 25931—2010,定义3.1.17]
3.1.25
时延 latency
对于存储转发设备,从输入数据包最后一个比特到达输入端口开始,至输出端口上输出该数据包的
第一个比特为止的时间间隔。
对于直通转发设备,从输入数据包第一个比特到达输入端口开始,至输出端口上输出该数据包的第
一个比特为止的时间间隔。
3.1.26
时延抖动 latency jitter
时延测量值与平均值的差值。
GB/T 30094—2013
3.1.27
普通时钟 ordinary clock
在一个域中具有单个精确时间协议(PTP)
端口,并维护该域中所用时标的时钟。它可作为时间源,
即为主时钟;或与另一个时钟同步,即为从时钟。
[GB/T 25931—2010,定义3.1.22]
3.1.28
带外管理接口 out-band management interface
只能作为管理接口,不能作为业务数据接口的交换机接口。
3.1.29
包转发率 packet transfer rate
交换机单位时间内能够转发的最小长度数据包的数量。
3.1.30
对等透明时钟 peer-to-peer transparent clock
该透明时钟除了提供精确时间协议(PTP)
事件传输时间信息外,还提供对连接到接收 PTP 事件消
息端口的链路的传输延时校正。当存在对等透明时钟时,在从时钟和主时钟之间的延时测量使用对等
延时测量机制完成。
[GB/T 25931—2010,定义3.1.24]
3.1.31
实时性 real-time
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
3.1.32
冗 余 域 redundant domain
由若干交换机和缆线组成的数据交换网络,其中部分链路或设备出现可恢复或不可恢复的故障不
影响通信功能的实现。
3.1.33
可靠性 reliability
在给定的条件下和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产品能完成要求的功能能力。
[IEC 60050(191):1990,191-2-6]
3.1.34
路由 routing
具有路由功能的以太网交换机从一个接口接收数据包,根据收到数据包中的网络层地址以及交换
机内部维护的路由表决定输出端口以及下一跳地址,并且重写链路层数据包头实现转发数据包的过程。
3.1.35
安全设备标识符 secure device identifier
一个与设备加密绑定的加密设备标识符,包括安全设备标识符密码和安全设备标识符证书。
[IEEE 802. 1AR:2009,3]
3.1.36
静态路由 static routing
具有路由功能的以太网交换机根据网络管理员设定的路由信息进行数据包转发的路由方式。
3.1.37
存储转发 store and forward
在过滤或转发处理之前,整个数据包已经完全接收的转发方式。
GB/T 30094—2013
3.1.38
交换 switching
以太网交换机从一个接口接收数据包,根据数据包的目的 MAC
地址及交换机内部维护的 MAC
地址表决定输出接口并转发到另一个接口的过程。
3.1.39
吞吐量 throughput
交换机在不丢帧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传输速率(单位:bit/s)。
3.1.40
透明时钟 transparent clock
测量精确时间协议(PTP) 事件报文通过该设备的时间,并向接收该PTP
事件报文的时钟提供该信
息的设备。
[GB/T 25931—2010,定义3.1.46]
3.1.41
数据包透传 transparent transfer of packet
交换机不对数据包中的信息进行本地处理,直接转发数据包(主要是指控制数据包,例如,PTP
数
据包、RSTP 控制信息数据包)。
3.1.42
非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unmanageable industrial
Ethernet switch
不具备管理接口和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3.1.43
虚拟局域网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使用虚拟局域网标识符将活跃网络拓扑中的数据终端设备进行逻辑划分,实现数据流量逻辑隔离
的技术。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CL: 访问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
AH: 认证头(Authentication Header)
ARP: 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ASC: 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BC:边界时钟(Boundary Clock)
BGP: 边界网关协议(Border Gateway Protocol)
BMC: 最佳主时钟(Best Master Clock)
CBC: 密码块链(Cipher Block Chaining)
CLI:命令行接口(Command-Line Interface)
DES: 数据加密标准(Data Encryption Standard)
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E2E: 端到端(End to End)
EAP: 扩展认证协议(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ESP: 封装安全载荷(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
GARP: 通用属性注册协议(Generic Attribute Registration Protocol)
GMRP:GARP 组播注册协议(GARP Multicast Registration Protocol)
GVRP:GARP 虚拟局域网注册协议(GARP VLAN Registration Protocol)
GB/T 30094—2013
HMAC: 散列消息认证码(Hash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s: 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
LACP: 链路聚合控制协议(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ICMP: 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IGMP: 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IGMP-Snooping:互联网组管理协议监听(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Snooping)
IKE: 互联网密钥交换(Internet Key Exchange)
IPSec:互联网协议安全[Internet Protocol(IP)Security]
IRIG-B:靶场仪器组 B(Inter Range Instrumentation Group B)
LLC: 逻辑链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
MAC: 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
MACSec: 介质访问控制安全[Media Access Control(MAC)Secutity]
MD: 消息摘要(Message Digest)
MIB: 管理信息库(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
MSTP: 多生成树协议(Multiple Spanning Tree Protocol)
MTBF: 平均无故障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ture)
OC: 普通时钟(Ordinary Clock)
OSPF: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P2P:对等(Peer to Peer)
PIM-DMI: 密集模式独立组播协议(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Density
Mode)
PIM-SM: 稀疏模式独立组播协议(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Sparse
Mode)
POE: 以太网供电(Power Over Ethernet)
PPS:秒脉冲(Pulse Per Second)
PSE: 馈电设备(Power Sourcing Equipment)
PTP: 精确时间协议(Precision Time Protocol)
RIP: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RMON: 远程网络监控(Remote Network Monitoring)
RSTP: 快速生成树协议(Rapid Spanning-Tree Protocol)
SHA: 安全散列算法(Security Hash Algorithm)
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MTP: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SSH: 安全壳体(Secure Shell)
SSL:安全套接层(Secure Sockets Layer)
TCP: 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LS: 传输层安全(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UDP: 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
VLAN: 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VRRP: 虚拟路由冗余协议(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
本标准规定的工业环境适应性要求包括气候、电磁兼容、绝缘、机械适应性和外部电源。
GB/T 30094—2013
气候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大气压力、化学活性物质、生物活性物质等。其中,温度和湿度要求为所
有产品必须满足的条件,其余要求为可选条件,应根据实际应用环境由用户和制造厂商协商确定。
电磁兼容、绝缘、机械适应性和外部电源要求为所有产品必须满足的条件,但电磁兼容要求中的抗
扰度等级及骚扰限值,外壳防护要求等级以及外部电源所支持的标称电压应根据实际应用环境由用户
和制造厂商协商确定。
表1规定了设备工作、贮存和运输温度条件。设备在规定的工作温度范围内工作时,其功能和性能
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贮存和运输时,不应发生裂痕、老化或其他损坏;当经受该
温度范围后再恢复到工作温度范围时,设备应能正常工作。
应用于温度快速变化场合的设备,在经受不超过5℃/min
的温度变化时,应能正常工作。
表 1 温度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设备在表2规定的相对湿度环境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
表 2 相对湿度条件
|
|
|
---|---|---|
|
|
|
|
|
|
|
大气压力条件见表3。
表 3 大气压力条件
|
|
|
---|---|---|
|
|
|
|
|
|
|
|
|
|
GB/T 30094—2013
4.2.4.1 盐雾
工作在包括但不限于沿海、岛屿与多盐雾环境条件下使用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采用防腐蚀材料
和经防腐蚀处理,保证设备在表4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能长期使用。
表 4 盐雾
|
|
---|---|
|
|
|
|
|
4.2.4.2 其他化学活性物质条件
其他化学活性物质条件见表5。
表 5 化学活性物质条件
|
|
|
---|---|---|
|
|
|
|
|
|
|
|
|
|
|
|
|
工作在潮湿多雨地区和霉菌滋生环境下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不应发生霉变,并应能正常工作。
4.3.1.1 静电放电抗扰度
静电放电抗扰度要求见表6。
表 6 静电放电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
|
|
GB/T 30094—2013
4.3.1.2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要求见表7。
表 7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
|
|
||
|
4.3.1.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要求见表8。
表 8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
|
|
4.3.1.4 **浪涌(冲击
信号端口浪涌(冲击)抗扰度要求见表9,直流电源输入端口浪涌(冲击)抗扰度要求见表10,交流电
源输入端口浪涌(冲击)抗扰度要求见表11。
表 9 信号端口浪涌(冲击)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GB/T 30094—2013
表10 直流电源输入端口浪涌(冲击)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表 1 1 交流电源输入端口浪涌(冲击)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4.3.1.5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要求见表12。
表12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
|
|
4.3.1.6 工频磁场抗扰度
工频磁场抗扰度要求见表13。
表13 工频磁场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
|
|
GB/T 30094—2013
4.3.1.7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要求见表14。
表14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
|
|
4.3.1.8 振荡波抗扰度
在高压及中压变电站中使用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振荡波抗扰度要求见表15,在其他场合使用的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振荡波抗扰度要求见表16。
表15 阻尼振荡波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
|
|
表16 振荡波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
|
|
4.3.1.9 0 Hz~150 Hz
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
0 Hz~150Hz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见表17。
表17 0 Hz~150 Hz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
|
|
GB/T 30094—2013
4.3.1.10 交流电源输入端口抗扰度
交流电源输入端口电压暂降抗扰度要求见表18,交流电源输入端口短时中断抗扰度见表19,交流
电源输入端口电压变化抗扰度见表20。
表18 交流电源输入端口电压暂降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
|
|
表19 交流电源输入端口短时中断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
|
|
表20 交流电源输入端口电压变化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1.11 直流电源输入端口抗扰度
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纹波抗扰度要求见表21,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电压暂降抗扰度要求见表22,直流
电源输入端口短时中断抗扰度见表23,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电压变化抗扰度见表24。
表21 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纹波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
|
|
|
|
|
GB/T 30094—2013
表22 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电压暂降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表23 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短时中断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表24 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电压变化抗扰度要求
|
|
|
---|---|---|
|
|
|
|
|
|
|
电磁兼容限值要求见表25。
表25 电磁兼容限值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绝缘电阻要求见表26。
GB/T 30094—2013
表26 绝缘电阻要求
|
|
---|---|
|
|
|
|
绝缘耐压要求见表27。
表27 绝缘耐压要求
|
|
|
---|---|---|
|
|
|
|
|
|
|
设备工作时对保护接地端的泄漏电流应不大于5mA。
机械适应性要求见表28。
表28 机械适应性要求
|
|
|
---|---|---|
|
|
|
|
|
|
|
|
一般工业环境供电电源的质量要求见表29和表30。
表29 一般工业环境交流电源要求
|
|
|
|
|
---|---|---|---|---|
|
50 Hz |
|
|
|
GB/T 30094—2013
表30 一般工业环境直流电源要求
|
|
|
---|---|---|
|
|
|
|
||
|
||
|
||
|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外壳防护等级由制造厂商和用户协商确定,防护等级宜从表31规定的范围内
选择。
表31 外壳防护等级
|
|
|
---|---|---|
|
|
|
5.1.1.1 数据传输介质接口
5.1.1.1.1 电接口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10/100 M 电接口应符合并兼容IEEE 802.3:2008
规定的10BASE-T 和
100BASE-TX 规范。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10/100/1000 M 电接口应符合并兼容 IEEE 802.3:2008
规定的10BASE-T、
100BASE-TX 和1000BASE-T 规范。
5.1.1.1.2 光接口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100 M 光接口应符合 IEEE 802.3:2008规定的100BASE-FX
规范。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1000 M 光接口应符合 IEEE 802.3:2008
规定的1000BASE-SX 或1000BASE-
LX 规范,宜兼容 IEEE 802.3:2008 规定的100BASE-FX 规范。
GB/T 30094—2013
5.1.1.2 物理层组网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基于线型、星型、环型三种基本拓扑结构的物理层组网方式,并支持基于
上述基本拓扑的混合拓扑组网方式。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冗余结构的物理组网方式。
5.1.2.1 转发和过滤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 GB/T 18236.1—2000规定的数据包转发和过滤功能。
5.1.2.2 链路层检测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 IEEE 802.1AB:2009 规定的LLDP 协议。
5.1.2.3 生成树
5.1.2.3.1 快速生成树协议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 IEEE802.1D:2004 和 IEC 62439-1:2010
规定的 RSTP 协议,且
允许的协议数据包传输通过交换机的数量应不小于50。
5.1.2.3.2 多生成树协议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 IEEE 802.1Q:2005 规定的 MSTP 协议。
5.1.2.4 虚拟局域网
5.1.2.4.1 虚拟局域网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 IEEE 802.1Q:2005 规定的 VLAN 功能。允许的
VLAN 数量应
不小于16。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 VLAN 流量限制功能,使特定 VLAN
上的流量不超过用户的设
定值。
5.1.2.4.2 GARP 虚拟局域网注册协议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 IEEE 802.1Q:2005 规定的 GVRP 协议。
5.1.2.5 优先级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 IEEE
802.1D:2004规定的流量优先级服务功能。
每个端口应至少支持4个优先级队列,队列调度算法至少应支持严格优先级和加权循环优先级
算法。
5.1.2.6 组播
5.1.2.6.1 静态组播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静态组播功能,应能够通过管理界面手工添加、删除和修改静态组
播组表项。允许的组播组数量宜不小于256。
GB/T 30094—2013
5.1.2.6.2
动态组播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基于IGMP-Snooping(IETF RFC
4541:2006)的动态组播功能,并
兼容 IGMPv1、v2 和 v3 版本。允许的组播组数量宜不小于256。
5.1.2.6.3 GARP 组播注册协议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IEEE 802.1D:2004 规定的GMRP
协议。允许的组播组数量宜不
小于256。
5.1.2.7 链路聚合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IEEE 802.1AX:2008规定的LACP
协议,实现静态链路聚合和动
态链路聚合功能,且至少应支持4个链路聚合组。
5.1.2.8 端口镜像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一对多的端口镜像功能。在镜像端口的被镜像流量总和不超过其
最大吞吐量的情况下,镜像端口不应丢失数据。
5.1.2.9 逻辑链路控制功能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GB/T 15629.2—2008规定的 LLC 类型1功能。
5.1.3.1 基本功能
具有路由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 IPv4 协议(RFC791), 基于 IP
的子网划分功能(IETF
RFC 950:1985)及 IP 广播(IETF RFC 922:1984)功能。
具有路由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 ARP 协议(IETF RFC 826:1982)。
具有路由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 ICMPv4 协议(IETF RFC 792:1981)。
具有路由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ICMP 路由器发现消息协议(IETF RFC
1256:1991)。
具有路由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 DHCP 协议(IETF RFC 2131:1997)。
5.1.3.2 路由功能
5.1.3.2.1 直连路由
具有路由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直连路由功能。
5.1.3.2.2 静态路由
具有路由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静态路由功能。
5.1.3.2.3 动态路由
——路由信息协议
具有路由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RIPv2 协议(IETF RFC 2453:1998)。
—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
具有路由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 OSPFv2 协议(IETF RFC 2328:1998)。
— 边界网关协议
GB/T 30094—2013
具有路由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 BGP-4 协议(IETF RFC 4271:2006)。
5.1.3.2.4 虚拟路由冗余协议
具有路由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 VRRP 协议(IETF RFC 3768:2004)。
5.1.3.3 网络层组播
5.1.3.3.1 互联网组管理协议
具有路由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 IGMP 协议,并兼容 IGMPv1(IETF RFC
1112:1989)、 IGMPv2(IETF RFC 2236:1997)和 IGMPv3(IETF RFC 3376:2002)。
允许的组播组数量应不小
于256。
5.1.3.3.2 协议独立组播
具有路由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 PIM-SM 协议(IETF RFC
4601:2006),宜支持 PIM-
DM 协议(IETF RFC 3973:2005)。 允许的组播组数量应不小于256。
5.1.1.1 。
5.2.2.1 带外管理接口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提供至少一个带外管理接口,接口宜为串行接口或/和以太网接口。
5.2.2.2 带内管理接口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数据端口宜能作为带内管理接口使用。
工作在需要由以太网接口供电场合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具有 POE 输出接口。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 POE 接口应支持 IEEE 802.3:2008规定的PSE 功能,宜支持
IEEE 802.3at: 2009规定的PSE 功能。
5.2.4.1 时间信息输入接口
可以作为 PTP 主时钟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具有时间信息输入接口。
注:时间信息输入接口连接的外部时钟源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授时型GPS/北斗卫星接收机、IRIG-B时间统一码信号
源或网络时钟源。
5.2.4.2 秒脉冲时钟测试接口
支持 PTP 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具有秒脉冲时钟测试接口。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安全功能。
GB/T 30094—2013
参照 ISO/IEC
18028-2:2006对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规定,表32规定了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在该体
系结构下的安全要求。
表32 安全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2.1 网络风暴抑制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网络风暴抑制功能,通过限定每个端口入或/和出方向的已知或/
和未知源的单播、组播和广播数据包的流量带宽,抑制非期望的数据流量。
网络风暴抑制的粒度应可由用户设定,最小粒度宜为64 Kb/s。
5.3.2.2 抗攻击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能够抵御常见的ICMP、TCP、UDP、ARP
等方式的攻击。
5.3.2.3 访问控制列表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基于端口的MAC 地址和IP
地址的访问控制功能。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终端设备的 IP 地址或 MAC
地址与交换机端口绑定功能,使该端口只为
指定 IP/MAC 地址的设备提供服务。
5.3.2.4 数据链路层认证和加密
5.3.2.4.1 基于 IEEE 802.1X 的身份鉴别和认证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可支持基于 IEEE 802.1X:2010
的基于端口的网络访问控制协议,实现
对每个端口的接入设备进行认证的功能,同时可支持密钥交换功能,为数据流加密提供安全的密钥。
在支持IEEE
802.1X:2010协议的系统中使用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在接入局域网时应作为请求
GB/T 30094—2013
者进行认证;系统中经过认证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为认证者和/或认证服务器提供认证服务。
5.3.2.4.2 基于 IEEE 802.1AE 的数据链路层数据加密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可支持基于IEEE 802.1AE:2006 的 MACSec
协议,对端口数据流进行加/解密。
5.3.2.4.3 基于 IEEE 802.1AR 的安全设备标识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可支持基于 IEEE 802.1AR:2009 的安全设备标识协议,在与
IEEE 802.1X:
2010结合使用时,在 EAP-TLS 数据包中使用加密的设备标识符。
5.3.2.5 网络层认证和加密
具有路由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可支持 IPSec 协议族,包括 AH 协议(IETF
RFC 4302:2005)
或/和 ESP 协议(IETF RFC 4303:2005),以及 IKEvl(IETF RFC 2409:1998)和
IKEv2(IETF RFC
4306:2005)协议。
认证算法至少应支持 HMAC-MD5(IETF RFC 2104:1997)和 HMAC-SHA1(IETF RFC
2104:
1997);加密算法至少应支持DES-CBC(IETF RFC 1829:1995)和 AES-CBC(IETF RFC
3602:2003)。
5.3.2.6 口令和密码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涉及的口令长度应不少于8个ASCII
字符,并且应由数字、字符和特殊
符号组成。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提供检查机制,保证每个口令至少是由前述的三类符号中的两类组成。
宜支持历史口令检查、口令最长使用时间设置、提醒用户定期更改口令的功能。
5.3.2.7 权限管理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多级权限管理,为不同用户设定不同的访问权限。
5.3.2.8 管理方式
5.3.2.8.1 SNMPv3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基于SNMPv3(IETF RFC
3410:2002)的管理访问功能。
5.3.2.8.2 SSH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基于SSH 的管理访问功能,实现加密的CLI
方式管理。
5.3.2.8.3 HTTPs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基于TLS/SSL 的 HTTPs
管理访问功能,实现加密的 Web 方式管理。
5.3.2.9 安全日志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对用户流量提供流量日志,用于安全审计。
日志应记录配置修改等安全相关事件、报警记录发生的安全违章事件,并以一定的方式通知管理员。
5.4.1.1 基于端口的冗余网络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基于物理层冗余链路的冗余组网功能,网络拓扑宜以单环型或双
GB/T 30094—2013
环型拓扑为基础,并支持环型网络间耦合链路的冗余功能。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确保冗余网络任何时候均不形成逻辑环型链路,且在发生链路故障时
能够利用冗余链路实现自愈。宜采用基于 IEC 62439-1:2010、IEC
62439-2:2010或 IEC 62439-6:2010
的冗余协议实现自愈功能。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基于端口的冗余网络支持的冗余域规模(冗余域包含的交换机数量)应不
小于32。
5.4.1.2 基于 VLAN 的冗余网络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基于VLAN 的冗余网络。
5.4.1.3 虚拟路由冗余协议
参见5.1.3.2.4。
5.1.2.7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双电源冗余供电。
支持双电源冗余供电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冗余电源间的无缝切换。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本地和远程两种管理方式中的一种或两种。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带内和带外两种管理方式中的一种或两种。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 CLI、Web 和 SNMP
三种管理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CLI 方式应支持 Telnet,宜支持 SSH。
Web 方式应支持 HTTP, 宜支持 HTTPs。
SNMP 方式应兼容支持 SNMPv1(IETF RFC 1157:1990)和 SNMPv2(IETF RFC
1902:1996),宜
兼容支持 SNMPv3(IETF RFC 3410:2002)。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以下 MIB:
——MIB-II(IETF RFC 1213:1991)中的系统、接口、IP、TCP、UDP、ICMP 组;
——接口组 MIB(IETF RFC 2863:2000);
—— 以太网接口 MIB(IETF RFC 1643:1994);
— 网桥 MIB(IETF RFC 4188:2005);
——RMON(IETF RFC 2819:2000);
— 交换网络的远程网络监控扩展(IETF RFC 2613:1999)。
具有路由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还应支持以下 MIB:
——RIPv2 MIB扩展(IETF RFC 1724:1994);
——OSPFv2 MIB扩展(IETF RFC 4750:2006);
— BGP-4 MIB扩展(IETF RFC 4273:2006)。
5.5.2.1 配置内容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各项业务功能的使能和禁止及进行参数设置。
GB/T 30094—2013
以下功能应可进行配置管理:组播、生成树、虚拟局域网、端口镜像、优先级、链路聚合、网络风暴抑
制、系统时钟、冗余网络、静态路由、虚拟路由、加密和认证、用户权限、访问控制列表。
5.5.2.2 配置上传和下载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设备配置的上传和下载。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设备状态等信息的查询功能,以下功能应可进行查询:网络拓扑、
组播、生成树、虚拟局域网、端口镜像、优先级、链路聚合、网络风暴抑制、系统时钟、冗余网络、静态路由、
虚拟路由、加密和认证、用户权限、访问控制列表、资源利用率。
5.5.4.1 报警
5.5.4.1.1 本地报警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本地报警输出功能,报警内容宜至少包括:电源失电、网络风暴、端
口断线、端口连接、冗余网络故障恢复、用户认证次数超限、授权失败、异常流量。
本地报警的干接点信号输出宜包含以上报警内容中的至少一种。
5.5.4.1.2 远程报警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基于 SNMP 或/和 SMTP(IETF RFC
5321:2008)的远程报警功
能,用于向后台传送报警信息。
5.5.4.2 故障/异常定位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故障定位功能,可定位故障至少应包括:配置错误、端口故障、网络
节点故障、断线故障。
5.5.4.3 容错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具有容错、纠错和隔离错误的能力。当发生错误操作或输入不合理数
据时,应能进行信息提示并仍能有效运行。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统计功能,统计信息至少应包括:设备资源利用率、带宽利用率、端
口转发包数、丢弃包数。
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系统日志生成功能,系统日志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正常流量统计、
异常流量统计、用户行为、配置改变、网络拓扑改变、报警信息。
应用于对网络时钟准确度达到亚微秒级场合的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
GB/T 25931—
2010规定的 PTP 协议,并可设置作为 OC、BC、E2E 透明时钟和 P2P 透明时钟。
支持PTP 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 BMC 算法。
GB/T 30094—2013
支持 PTP 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 IEEE 802.3:2008 和 UDP 两种 PTP
数据包的实现方
式,并应支持 PTP 数据包的透传功能。
支持 PTP
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支持时钟保持功能,在所有外部时钟源失效时,能够利用本
地时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时间信息的准确度。
可信性指标应符合表33的规定。
表 3 3 可信性指标
|
|
|
---|---|---|
|
|
|
|
|
|
|
|
|
|
|
|
|
|
二层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单机实时转发性能应符合表34的规定,三层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单机实
时转发性能应符合表35的规定。
表34 二层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单机实时转发性能指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35 三层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单机实时转发性能指标
|
|
---|---|
|
|
|
|
|
|
GB/T 30094—2013
表35 (续)
|
|
|
---|---|---|
|
|
|
|
|
|
|
|
|
|
|
|
|
|
组网性能应符合表36的规定。
表36 组网性能指标
|
|
|
---|---|---|
|
|
|
|
|
|
|
|
|
|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数据接口性能指标至少应符合 IEEE 802.3:2008 的规定。
注: 随着光传输技术的发展,目前单段(光接口之间仅存在光纤连接,无光放大器等中间设备)光通道的最大传输距
离已大大超过IEEE 802.3:2008规定的5km,
例如采用单模光纤的单段光通道的最大传输距离可超过100 km,
但目前尚无公认的标准对此进行规范。本标准在此不作规定,具体指标可由制造厂商与用户协商确定。推荐
参考GB/T 20185—2006 中速率等级为1、16和64的光接口参数进行规定。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 POE 接口的性能应符合 IEEE 802.3:2008 clause33
的规定,宜符合 IEEE
802.3at:2009 的规定。
冗余网络自愈性能应符合表37的规定。
GB/T 30094—2013
表37 冗余网络自愈性能指标
|
|
|
---|---|---|
|
2 s |
|
|
500 ms | |
|
100 ms | |
|
50 ms | |
|
|
|
|
具有PTP 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单机时钟传输准确度应符合表38的规定。
表38 单机时钟传输准确度
|
|
---|---|
|
|
|
|
|
|
|
|
|
具有时钟保持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其时钟保持性能应符合表39,或表
40,或表41的规定。
表39 单机5 s 时钟保持准确度
|
|
---|---|
|
|
|
|
|
|
|
表40 单机1 h 时钟保持准确度
|
|
---|---|
|
|
|
|
|
|
|
GB/T 30094—2013
表 4 1 单 机 1d 时钟保持准确度
|
|
---|---|
|
|
|
|
|
|
|
具有 PTP 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组网时钟传输准确度应符合表42的规定。
表42 组网时钟传输准确度
|
|
|
---|---|---|
|
|
|
|
|
|
|
|
|
|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采用端子式接线方式,且具有防掉线机构。
电源线应符合 GB 4793.1—2007 中6.10.1的要求。
防电击保护的结构应符合 GB 4793.1—2007 中6.9的要求。
保护接地应符合 GB 4943.1—2011 中2.6.1的要求。
功能接地应符合 GB4943.1—2011 中2.6.2的要求。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具有保护接地端子或接地螺丝。
GB/T 30094—2013
保护接地导体和保护连接导体应符合 GB 4943.1—2011 中2.6.3的要求。
接线端子应符合GB/T 14048.7—2006 的要求。
接线螺丝应符合GB 4943.1—2011 中2.6.5.7的要求。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宜具有下列指示灯:
—— 电源灯;
— 系统运行灯;
——连接状态指示灯;
——数据传输指示灯;
——故障灯。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散热宜采用无风扇方式。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标志应符合GB 4793.1—2007
中5.1~5.3的要求,此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硬件序列号或版本号、软件版本号、日期或类似表述;
——唯一的 MAC 地址;
———默认IP 地址。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安全标志应符合 GB 2894—2008 的规定。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标记和外观应符合 GB/T 21052—2007 中7.1.2的要求。
随机文件应符合表43的规定。
表43 随机文件要求
|
|
---|---|
|
|
|
|
|
生产厂商应根据用户的要求或设备运输和贮存的实际情况,按照 GB/T
13384—2008 的要求确定
包装方式、防护包装方法及包装的技术要求。
应根据包装件本身特定和要求,以及实际流通环境条件,适当选做GB/T4857
中有关项目的试验,
GB/T 30094—2013
以及 GB/T 5048—1999 和 GB/T 4879—1999有关项目的试验。
设备的有效贮存期为3年,在本标准规定的贮存期内和贮存条件下,设备功能和性能应符合本标准
的规定,且无锈蚀和发霉现象。
本章针对第4章~第6章的技术要求规定测试方法。
本标准不涉及关于协议的测试,仅涉及单机功能、性能和组网的测试方法。
本标准未详述的测试方法可参见 YD/T 1098—2009、YD/T 1141—2007、YD/T
1156—2009、 YD/T 1251.2—2003、YD/T 1260—2003、YD/T 1287—2003、YD/T
1439—2006、YD/T 1467—2006、
YD/T 1521—2006、YD/T 1628—2007、YD/T 1630—2007等的相关内容。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测试条件应符合 GB 4793.1—2007 中4 . 3和GB/T
18271.1—2000 中 第 6 章
规定的环境条件和设备状态要求。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性能评价判据见表44。
表44 性能评价判据
|
|
---|---|
|
|
|
|
|
|
测试配置1见图1,用于单机测试,将被测设备部分或所有端口与网络测试仪连接。
|
|
|
|
---|
图 1 测试配置1
GB/T 30094—2013
测试配置2见图2,用于组网测试。将被测设备组成模拟应用环境的被测网络,被测网络的相关端
口与网络测试仪连接。
style="width:4.74014in;height:2.35994in" />被测网络
style="width:0.14663in;height:0.12012in" />
图 2 测试配置2
测试配置3见图3,用于管理功能的组网测试。将被测设备组成模拟应用环境的被测网络,被测网
络的相关端口分别与网络测试仪、管理终端、用户终端、认证服务器连接。
style="width:6.51389in;height:4.76042in" />
图 3 测试配置3
测试配置4见图4,用于加密功能的组网测试。将被测设备组成模拟应用环境的被测网络,被测网
络的相关端口分别与网络测试仪及认证服务器连接。
style="width:4.34722in;height:4.17361in" />
图 4 测试配置4
测试配置5见图5,用于链路聚合功能测试,两台被测设备之间的链路组成聚合链路。
style="width:0.17999in;height:0.34672in" />class="anchor">GB/T 30094—2013
style="width:6.52666in;height:4.32674in" />1
n
3
网络测试仪
2 4
图 5 测试配置5
测试配置6见图6,用于 PTP
功能测试。将被测设备组成模拟应用环境的被测网络,且包含作为
主时钟的设备组成的主时钟集,作为中间结点的设备组成的中间结点集和作为从时钟的设备组成的从
时钟集,被测网络的相关端口分别与网络测试仪及UTC 时钟源连接。
style="width:7.70682in;height:5.09322in" />网络测试仪
被测网络
UTC 时钟源
图 6 测试配置6
测试配置7见图7,用于单机时钟传输准确度测试。
style="width:5.50694in;height:3.83333in" />
图 7 测 试 配 置 7
GB/T 30094—2013
测试配置8见图8,用于单机时钟保持准确度测试。
style="width:7.97334in;height:4.77312in" />时钟源
交换机 1 PPS
图 8 测试配置8
测试配置9见图9,用于组网时钟传输准确度测试。
style="width:9.28056in;height:7.30069in" />
图 9 测试配置9
8.3.1.1 温度
温度环境适应性测试方法见表45。
GB/T 30094—2013
表45 温度环境适应性测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1.2 湿度
湿度环境适应性测试方法见表46。
GB/T 30094—2013
表 4 6 湿度环境适应性测试
|
|
|
|
---|---|---|---|
|
|
|
|
|
|
|
|
8.3.1.3 低气压
低气压环境适应性测试方法见表47。
表47 低气压环境适应性测试
|
|
|
|
---|---|---|---|
|
|
|
|
8.3.1.4 化学活性物质
化学活性物质测试方法见表48。
表48 化学活性物质测试
|
|
|
|
---|---|---|---|
|
|
|
|
|
|
|
|
GB/T 30094—2013
8.3.1.5 外壳防护
外壳防护性能测试方法见表49。
表49 外壳防护性能测试
|
|
|
|
---|---|---|---|
|
|
|
|
|
|
|
|
8.3.1.6 生物
长霉环境测试见表50。
表50 长霉测试
|
|
|
|
---|---|---|---|
|
|
|
|
8.3.2.1 测试配置
如图1所示,交换机任意两端口与网络测试仪连接,并以满速率互发测试数据包。
8.3.2.2 测试部位编号
测试部位编号见表51。
表51 测试部位编号
|
|
---|---|
|
|
|
|
|
|
|
|
|
|
|
|
GB/T 30094—2013
8.3.2.3 电磁兼容抗扰度测试
电磁兼容抗扰度测试见表52。
表52 电磁兼容抗扰度测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Hz~150 Hz共模传
|
|
|
|
|
|
|
|
|
|
|
|
|
|
|
|
|
|
|
|
|
8.3.2.4 电磁兼容骚扰限值测试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低于4.3.2中规定的电磁兼容骚扰限值。
8.3.3.1 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测试方法见表53。
GB/T 30094—2013
表53 绝缘电阻测试
|
|
|
|
---|---|---|---|
|
|
|
|
|
|
|
1.5 MΩ |
|
|
|
8.3.3.2 绝缘耐压
绝缘耐压测试方法见表54。
表54 绝缘耐压测试
|
|
|
|
---|---|---|---|
|
|
|
|
|
|
5 kV;
|
|
机械适应性测试方法见表55。
GB/T 30094—2013
表55 机械适应性测试
|
|
|
|
---|---|---|---|
|
|
|
|
|
|
||
|
|
8.3.5.1 交流电源
交流电源测试方法见表56。
表56 交流电源测试
|
|
|
|
---|---|---|---|
|
|
|
|
|
|
|
|
|
|
|
|
|
|
|
|
8.3.5.2 直流电源
直流电源测试方法见表57。
表57 直流电源测试
|
|
|
|
---|---|---|---|
|
|
|
|
|
|
|
|
|
|
|
GB/T 30094—2013
8.4.1.1 LLDP
LLDP 功能测试方法见表58。
表58 LLDP 功能测试
|
|
---|---|
|
|
|
|
8.4.1.2 生成树
8.4.1.2.1 RSTP
RSTP 功能测试方法见表59。
表59 RSTP 功能测试
|
|
---|---|
|
|
|
|
|
|
8.4.1.2.2 MSTP
MSTP 功能测试方法见表60。
表60 MSTP 功能测试
|
|
---|---|
|
|
|
|
|
|
GB/T 30094—2013
8.4.1.3 VLAN
VLAN 功能测试方法见表61。
表61 VLAN 功能测试
|
|
---|---|
|
|
|
|
|
|
8.4.1.4 优先级
优先级功能测试方法见表62。
表 6 2 优先级功能测试
|
|
---|---|
|
|
|
|
|
|
8.4.1.5 数据链路层组播
8.4.1.5.1 静态组播
静态组播功能测试方法见表63。
表63 静态组播功能测试
|
|
---|---|
|
|
|
|
|
|
8.4.1.5.2 动态组播
动态组播功能测试方法见表64。
GB/T 30094—2013
表64 动态组播功能测试
|
|
---|---|
|
|
|
|
|
|
8.4.1.6 路由功能
8.4.1.6.1 静态路由
静态路由功能测试方法见表65。
表65 静态路由功能测试
|
|
---|---|
|
|
|
|
|
|
8.4.1.6.2 动态路由
动态路由功能测试方法见表66。
表66 动态路由功能测试
|
|
---|---|
|
|
|
|
GB/T 30094—2013
表66 (续)
|
|
---|
8.4.1.6.3 VRRP
VRRP 功能测试方法见表67。
表67 VRRP 功能测试
|
|
---|---|
|
|
|
|
|
|
8.4.1.6.4 网络层组播
网络层组播功能测试方法见表68和表69。
表68 IGMP 功能测试
|
|
---|---|
|
|
|
|
|
|
GB/T 30094—2013
表69 PIM-SM/PIM-DM 功能测试
|
|
---|---|
|
|
|
|
|
|
8.4.2.1 管理接口
管理接口功能测试方法见表70。
表70 管理接口功能测试
|
|
---|---|
|
|
|
|
8.4.2.2 POE 输出接口
POE 输出接口功能测试方法见表71。
表71 POE 输出接口功能测试
|
|
---|---|
|
|
|
|
8.4.2.3 时钟接口
8.4.2.3.1 时间信息输入接口
时间信息输入接口功能测试方法见表72。
GB/T 30094—2013
表72 时间信息输入接口功能测试
|
|
---|---|
|
|
|
|
|
|
8.4.2.3.2 精确时钟测试接口
精确时钟测试接口功能测试方法见表73。
表73 时钟测试接口功能测试
|
|
---|---|
|
|
|
|
|
|
8.4.3.1 接入认证
接入认证功能测试方法见表74。
表74 接入认证功能测试
|
|
---|---|
|
|
|
|
|
|
GB/T 30094—2013
8.4.3.2 加密
加密功能测试方法见表75。
表75 加密功能测试
|
|
---|---|
|
|
|
|
|
|
8.4.3.3 ACL
ACL 功能测试方法见表76。
表76 ACL 功能测试
|
|
---|---|
|
|
|
|
|
|
8.4.3.3.1 抗攻击
抗攻击功能测试方法见表77。
表77 抗攻击功能测试
|
|
---|---|
|
|
|
|
|
|
GB/T 30094—2013
8.4.3.3.2
网络风暴抑制
网络风暴抑制功能测试方法见表78。
表78 网络风暴抑制功能测试
|
|
---|---|
|
|
|
|
|
|
8.4.4.1 冗余网络
8.4.4.1.1 单环冗余网络
单环冗余网络功能测试方法见表79。
表 7 9 单环冗余网络功能测试
|
|
---|---|
|
|
|
|
|
|
8.4.4.1.2 双环冗余网络
双环冗余网络功能测试方法见表80。
表80 双环冗余网络功能测试
|
|
---|---|
|
|
|
|
|
|
GB/T 30094—2013
8.4.4.1.3 环间耦合冗余
环间耦合冗余功能测试方法见表81。
表81 环间耦合冗余功能测试
|
|
|
---|---|---|
|
|
|
|
|
|
|
|
8.4.4.1.4 基于 VLAN 的冗余网络
基于VLAN 的冗余网功能测试方法见表82。
表82 基于 VLAN 的冗余网络功能测试
|
|
---|---|
|
|
|
|
|
|
8.4.4.1.5 虚拟路由冗余
参见8.4.1.6.3。
8.4.4.2 链路聚合
链路聚合功能测试方法见表83。
GB/T 30094—2013
表83 链路聚合功能测试
|
|
---|---|
|
|
|
|
|
|
8.4.4.3 冗余电源
冗余电源功能测试方法见表84。
表84 冗余电源功能测试
|
|
---|---|
|
|
|
|
PTP 功能测试方法见表85。
表85 PTP 功能测试
|
|
---|---|
|
|
|
|
|
|
|
|
GB/T 30094—2013
8.5.1.1 MTBF
MTBF 测试方法见表86。
表86 MTBF 测试
|
|
---|---|
|
|
|
|
8.5.1.2 启动电流
启动电流测试方法见表87。
表87 启动电流测试
|
|
---|---|
|
|
|
|
|
|
8.5.2.1 单机测试
8.5.2.1.1 单机吞吐量
单机吞吐量测试方法见表88。
表88 单机吞吐量测试
|
|
---|---|
|
|
|
|
|
|
8.5.2.1.2 单机包转发率
单机包转发率测试方法见表89。
GB/T 30094—2013
表89 单机包转发率测试
|
|
---|---|
|
|
|
|
|
|
|
|
8.5.2.1.3 单机地址缓存能力
单机地址缓存能力测试方法见表90。
表90 单机地址缓存能力测试
|
|
---|---|
|
|
|
|
|
|
|
|
8.5.2.1.4 单机地址学习能力
单机地址学习能力测试方法见表91。
表 9 1 单机地址学习能力测试
|
|
---|---|
|
|
|
|
|
|
|
|
GB/T 30094—2013
8.5.2.1.5 单机时延
单机时延测试方法见表92。
表92 单机时延测试
|
|
---|---|
|
|
|
|
|
|
|
|
8.5.2.1.6 单机时延抖动
单机时延抖动测试方法见表93。
表93 单机时延抖动测试
|
|
---|---|
|
|
|
|
|
|
8.5.2.1.7 单机帧丢失率
单机帧丢失率测试方法见表94。
表94 单机帧丢失率测试
|
|
---|---|
|
|
|
|
|
|
8.5.2.2 组网测试
8.5.2.2.1 网络时延
网络时延测试方法见表95。
GB/T 30094—2013
表95 网络时延测试
|
|
---|---|
|
|
|
|
|
|
8.5.2.2.2 网络时延抖动
网络时延抖动测试方法见表96。
表96 网络时延抖动测试
|
|
---|---|
|
|
|
|
|
|
8.5.2.2.3 网络帧丢失率
网络帧丢失率测试方法见表97。
表97 网络帧丢失率测试
|
|
---|---|
|
|
|
|
|
|
冗余网络恢复性能测试方法见表98。
表98 冗余网络恢复性能测试
|
|
---|---|
|
|
GB/T 30094—2013
表98 (续)
|
|
---|---|
|
|
|
|
8.5.4.1 单机时钟传输准确度
单机时钟传输准确度测试方法见表99。
表99 单机时钟传输准确度测试
|
|
---|---|
|
|
|
|
|
|
|
|
8.5.4.2 单机时钟保持准确度
单机时钟保持准确度测试方法见表100。
表100 单机时钟保持准确度测试
|
|
---|---|
|
|
|
|
|
|
|
|
GB/T 30094—2013
8.5.4.3 组网时钟传输准确度
组网时钟传输准确度测试方法见表101。
表101 组网时钟传输准确度测试
|
|
---|---|
|
|
|
|
|
|
|
|
下列情况应进行型式检验:
——新产品定型时;
——技术、工艺或使用材料有重大改变时;
——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批量生产的交换机每4年进行一次型式检验;
——停产后再生产时;
— 合同规定时。
型式检验的样品数量宜为每批产品数量的10%,但最多不超过20台。
型式检验中发现故障时,应在查明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后,另抽取样品检验。再次检验中如又出现
故障的,本次型式检验判断产品为不合格。
型式检验的项目见表102。
表102 型式检验项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B/T 30094—2013
表102(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B/T 30094—2013
表102(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出厂检验项目至少应包括:数据传输介质接口、吞吐量/包转发率、指示灯和外观、随机文件。
出厂检验率应为100%,出厂检验项目应全部合格。
GB/T 30094—2013
(资料性附录)
测试仪表要求
A.1 网络测试仪功能要求
本标准涉及网络测试仪的功能应符合以下要求:
——应具备网络协议分析功能,能对网络中的协议数据包进行识别、解析和流量统计;
——应具备 LLDP
功能,能发现网络节点和网络拓扑,生成网络节点列表,表项包含节点的 MAC
地址、IP 地址、端口信息等;
——应具备产生指定内容和长度的数据流量的功能;
——应具备 IETF RFC 2544:1999
网络性能测试功能,至少包括吞吐量、时延和帧丢失率测试;
——应具备Ping 和 TraceRoute 测试功能;
——应具备从网络设备上获取 SNMP 数据的功能;
——应具备测试结果分析和输出功能。
A.2 网络测试仪性能要求
本标准涉及网络测试仪的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
— 应支持10/100/1000 M
以太网接口上的满线速流量产生功能,流量帧长应可设置;
—— 时间标签准确度应优于1μs。
A.3 时间间隔测量仪性能要求
本标准涉及时间间隔测量仪的测量准确度应优于10 ns。
GB/T 30094—2013
(资料性附录)
典型组网模型
B.1 单环型拓扑
单环型拓扑参考模型见图 B.1。
style="width:8.08662in;height:4.67324in" />
图 B.1 单环型拓扑
B.2 双环型拓扑
双环型拓扑参考模型见图 B.2。
style="width:8.15994in;height:5.44676in" />
图 B.2 双环型拓扑
GB/T 30094—2013
B.3 环间耦合
环间耦合参考模型见图B.3。
style="width:7.95997in;height:5.45996in"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环间耦合链路2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图 B.3 环间耦合
GB/T 30094—2013
(资料性附录)
可靠性验证试验
C.1 分布假设
经验表明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出现故障的时间服从指数分布。若有必要,可参照
GB/T 5080.6—
1986规定的方法进行验证。
C.2 试验方案
试验方案相关内容见表C.1。
表 C.1 试验方案相关内容
|
|
---|---|
|
|
|
|
|
|
|
|
|
|
|
|
|
C.3 试验周期设计示例
一个可靠性试验试验周期示例见图C.1。
GB/T 30094—2013
style="width:10.75342in;height:6.09312in" />
图 C.1 可靠性试验试验周期示例
C.4 试验前的准备
受试设备的测试、调制、校准和老化,参照GB/T 5080.1—1986 中7. 1和10.
1的规定。
C.5 测试点
试验期间,网络测试仪与被测设备连接,不间断地进行测试。
C.6 MTBF/MTTF 计算方法
参照 IEC60605—4:2001 规定的计算方法对 MTBF/MTTF 进行估计。
GB/T 30094—2013
更多内容 可以 GB-T 30094-2013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规范. 进一步学习